34.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复核工作的基本原则是:聚焦核心要素、关注诊改轨迹、尊重校本特色。
35.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复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平台建设及其对诊改的支撑度。
36.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的主要程序是什么?
复核工作的主要程序有:学校自我诊断、学校申请复核、专委会制定计划、专家组复核、公布复核结论。
37.学校层面诊断内容包括哪些?
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等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接成链。学校机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是否有有效机制。
是否建有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诊断、改进的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是否有监测预警和改进机制,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学校各组织机构履行职责的诊改制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操作,是否有效运行。
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38.专业层面诊断内容包括哪些?
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是否衔接贯通,课程体系是否能支持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的达成;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是否建立专业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39.课程层面诊断内容包括哪些?
课程建设设计(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是否衔接贯通,课堂教学是否能支持课程目标与标准的达成;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是否建立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40.教师层面诊断内容包括哪些?
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相适切,教师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其相应的目标与标准。
教师个人发展的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外部干预机制。
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41.学生层面诊断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相适切,是否建立指导学生设计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度,学生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其相应的目标与标准。
学校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诊改,周期是否合理,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机制。
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42.智能化信息平台诊断内容包括哪些?
学校是否对平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是否能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的诊改工作;学校是否建立校本数据中心,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数据的开放共享;学校是否围绕五个层面的目标达成,建有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源头数据即时采集;平台是否具有服务五个层面诊改的监测、预警及数据分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