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正文

九球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

2019-03-25

一、学校诊改工作概述

2018继续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和运行实施,学院各层面建立了环环相扣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制定了部门质量管理手册,明确了各系统的工作职能、工作目标与工作标准,夯实了各层级的质量主体责任。建立了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实现了过程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进一步完善了学院激励考核机制,不断激发各质量主体内生动力,

学院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铁路特色的现代大学质量文化正在逐步形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对比往年,学院工作任务完成率高,达到95%以上,工作质量成效显著,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

(一)学院层面

紧紧围绕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优质校”的建设目标,细化了年度建设计划,印发了学院年度工作要点,围绕学院事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以年度为诊改周期,从17个维度设计质量监控点118个。依托业务系统,实时采集分析数据,监控工作过程,年末撰写学院层面自诊报告。加强学院诊断性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落实三项机制,2017年调整部门考核内容、比重和干部考核指标,2018年优化完善,截止12月,2018年建设任务目标任务完成率达到95.80%,“十三五”建设规划任务总目标达成度为58.45%。

(二)专业层面

确立了院级、院级特色、自治区级一流、国家一流的四级专业建设目标,制定了专业建设专项规划和专业建设标准,36个招生专业编写了建设方案,落实了年度任务。

围绕专业年度建设目标任务,以年度为诊改周期,从10个维度设计了71项指标、31个质量监控点,建立了两级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实时采集、监测、分析专业建设运行数据,明确专业建设运行状态,激发纵向各系统协同发力,推动落实各项工作,撰写自诊报告。对照专业建设进程,学院专业层面2018年共有47项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45项。(三)课程层面

制定了课程建设专项规划,确立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建设标准,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和年度目标。课程层面以年度为诊改周期,从6个维度设计了35项指标、30个质量监控点;具体课程以学期为诊改周期,聚焦课堂教学,逐渐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全覆盖;借助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交互、全程监控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并处理。每年撰写自诊报告。2018年共有33项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32项。

(四)教师层面

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设置四个成长阶段的发展标准。教师从基本发展、教学与教研、科研与社会服务、学生教育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期发展计划。师资队伍建设以年度为诊改周期,教师个人发展以学期为诊改周期。围绕师资年度建设和教师学期发展计划,设计了60个质量监控点,对其中28个关键指标设定了目标值、标准值和预警值。撰写自诊报告。2018年共有22项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20项。

(五)学生层面

制定了育人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印发了学生发展标准。学生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发展性素质等四个方面制定了三年发展总体规划和学期个人发展计划。学生工作及学生个人发展以学期为诊改周期。学生工作设计了53个质量监控点,学生个人发展设计了23个质量监控点。依托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实时呈现学生发展态势,分析查找差距,推动学生及时自我调整与改进。

(六)信息化及数据平台建设

制定了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校园网实现了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升级教务系统,新建了学工、科研、就业等业务管理系统,搭建了数据交换平台,构建了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一站式访问,提供个性化信息展示和移动式信息查询。建立了校园移动APP和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

二、自我诊断表

诊断项目

诊断内容

诊断结论

改进措施

1.学校层面

1.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等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接成链。学校机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是否有有效机制。

2.是否建有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诊断、改进的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是否有监测预警和改进机制,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学校各组织机构履行职责的诊改制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操作,是否有效运行。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1.目标达成情况:2018年完成95.80%,十三五完成58.45%。

2.完成的主要内容

(1)以学院“十三五”规划为总目标,制定了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9个专项规划,细化了年度建设任务。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和工作标准,升级绩效考核和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等激励机制,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制度有效运行。

(2)建立学院以年为周期的诊改工作机制,依据学院规划进行年度任务分解,印发学院年度工作要点,工作细化到月,遵循“8”字质量改进螺旋实施诊改工作。从17个维度,设计了118个质控点,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新推出10多个办事流程,实现了过程监测预警。2018进一步完成诊改制度的顶层设计,修订制度27个,制定制度13个,建立了各层面周期性诊改机制并有效运行。

(3)以业务系统数据为支撑,全方位监测工作状态,通过纵横向对比分析,查找问题和不足。学院各部门、各层面依据平台数据和事实完成自我诊断报告,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有效。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由于部分建设任务需持续推进、定性目标较多、量化难度较大,且新建绩效考核系统有待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导致全面推进考核性诊改工作进度较慢。

(2)诊改工作处于试点阶段,学院诊改制度还不够完善。

(3)个别教职工的质量主体意识有待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还需要持续推进。

1.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任务的细化和量化,加快推进绩效考核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部门和职工考核办法和绩效分配办法,加强过程性考核,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考核性诊改工作。

2.进一步梳理和完善诊改相关制度,加强制度的精细化设计,形成诊改长效制度体系。

3.构建建院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将个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目标融入到集体的质量目标和质量观念中,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以质量为标准,增强师生对质量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2.专业层面

1.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的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是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是否衔接贯通,课程体系是否能支持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的达成。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2.是否建立专业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1.目标达成情况:2018年完成92.9%。

2.完成的主要内容

(1)紧扣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任务;各专业深入调研,结合专业基础,制定建设方案,承接建设任务,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专业建设目标链。从专业建设和教学运行两方面,梳理制度文件80项,依据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完善了专业建设标准。紧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紧扣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按照课程标准展开。

(2)制订专业诊改实施方案,完善教学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强化专业责任主体,以年为周期推进专业诊改。年初结合上一年诊改情况,修订本年度目标任务;利用学院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结合期初、期中、期末三阶段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检查,实时监测专业建设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年末对专业建设和诊改成效进行量化考核。

(3)根据专业建设内容和教学运行管理出发,分10个方面确定71个诊断指标,对接相关业务系统采集数据,实施监测预警。基于数据分析,撰写诊改报告,总结上一循环发现问题的改进成效和年度目标任务达成情况,查找问题并分析原因,进入下一循环诊改。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专业建设的动态数据较少,实时预警数据总体偏少。

(2)各层级间的专业建设内容差异较大,专业考核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1.开发基于专业建设的业务管理系统,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平台数据和事实相结合,专业建设细化到月,定期对专业建设重点过程进行监控。

2.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成效年度考核评价办法,科学合理设臵考核指标和权重比例,引导专业突出特色、内涵发展。

3.课程层面

1.课程建设计(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是否衔接贯通,课堂教学是否能支持课程目标和标准的达成,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2.是否建立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整改运行制度,整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整改周期是否合理,整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1.目标达成情况:2018年完成91.82%。

2.完成的主要内容

(1)紧扣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本目标,构建课程建设目标,各课程根据结合建设基础确定自身建设目标,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细化分解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制定建设方案和课程标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

(2)制定课程诊改实施方案,建立学院课程建设以年为周期的诊改机制。利用云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系统,顶岗实习平台,围绕课前、课中、课后实时记录课堂教学轨迹,从资源丰富度,课堂活跃度、效果满意度等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通过教学资源应用,推进课程建设,及时改进教学内容方法。

(3)从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两个方面,利用学院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从5个维度,设定39个质控点,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依据标准对照目标任务进行诊断,基于平台数据和事实撰写课程建设自诊报告,改进机制和措施有效。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过程管理系统覆盖了90%以上的课程,但课程间的使用程度不一。

(2)课堂教学监控的手段、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强化。

1.进一步优化软硬件环境,为课堂移动教学助手的使用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完善课堂移动教学助手的使用标准,利用平台实施监控教学组织情况,将教师使用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

2.基于学院标准化考场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督导听课监控体系,建立质量诉求反馈处理机制,增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效性。

4.教师层面

1.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相适切,教师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其相应的目标与标准。

2.教师个人发展的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外部干预机制。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1.目标达成情况2018年完成93.64%。

2.完成的主要内容:

(1)目标链和标准链基本形成,编制了学院、二级院部和专业三个层级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个人结合三级规划和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和学期发展计划。从教师准入、师德师风等六个方面系统形成了教师层面的标准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个人成长目标清晰,标准明确。

(2)以学期为诊改周期,教师依托《教师发展手册》,实时记录教师个人学期发展情况,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分析、改进提升。建立以老带新、教师轮训、企业实践、教科研激励等机制,将教师个人诊改效果纳入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中,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3)以人事、科研、教务等业务系统数据为支撑,围绕教师能力设计了60个质控点,并对其中28个关键指标设定了目标值、标准值和预警值,利用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对比分析和信息预警,促进教师不断寻找差距,及时改进提升。学期末教师分析目标达成情况,完成个人自诊报告。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有些数据还未实现源头实时采集,监测与预警略显滞后。相关业务系统功能不完善。

(2)教师发展外部干预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3)支持服务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培训体系还需不断优化。

1.完善人事管理业务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及时预警,使教师进一步了解自身发展态势,找差距,补短板,调动个体潜能,提升综合素质。

2.进一步完善教师外部干预机制,不断完善已有的师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激发教师的群体动能。推动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3.逐步完善新手、胜任、成熟和专家型教师的分层、分类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师资培养的精准度。

5.学生层面

1.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相适切,是否建立指导学生设计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度,学生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其相适应的目标与标准。

2.学校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诊改,周期是否合理,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机制。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

1.目标达成情况:2018年完成85.40%。

2.完成的主要内容

(1)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指导方案,制定了《2016-2020年育人规划》《学生发展标准》,指导学生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期个人发展计划,学生按照不低于学院基本标准的原则制定了个人发展标准。

(2)学生层面建立学生工作以年为周期,学生个人发展以学期为周期的诊改工作机制。设计了《学生发展手册》,全程记录学生学期发展状态,方便学生实时对标诊断。依托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监测学生发展状态,帮助学生分析不足,提供条件、资源支持,推动学生不断发展。每学期,以诊断指标完成情况为考核点,计算分值,评定等次,将考核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的依据,并装入学生档案,激励学生不断自我改进和发展。

(3)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6个方面,设置23个质控点,依托学工、教务系统,实时采集学生状态数据,形成学生画像,通过学生间的多维度对比分析,促进学生查找差距,改进提升。每学期基于平台数据和事实,学生对目标达成度进行总结分析,改进机制和措施有效。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综合素质部分指标难以量化。

(2)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尚不完善,部分数据采集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3)学生自我诊断与改进激励措施不够完善。

1.进一步优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对于难以定量的指标,尽量采用打分及扣分相结合的评定办法。

2.对学工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完善数据采集和实时预警功能,完善学生行为习惯、生活状态等数据采集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3.完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诊改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智能化信息平台

1.学校是否对平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是否能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的诊改工作。

2.学校是否建立校本数据中心,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数据的开放共享。

3.学校是否围绕五个层面的目标达成,建有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源头数据及时采集。

4.平台是否具有服务五个层面诊改的监测、预警及数据分析功能。

1.目标达成情况:88.24%。

2.完成的主要内容

(1)制定了《信息化建设规划(2016-2020)》《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规划(2015-2017)》《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等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了《数据平台建设方案》,投资3890万元,建成了能够实时、常态化支撑学院诊改工作的信息化环境。

(2)制定了信息规范、信息编码和数据交换标准,建立数据交换平台,构建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一站式访问,提供个性化信息展示和移动式信息查询,已经打通融合了教务、人事、一卡通、学工等20

多个业务系统。

(3)围绕五层面建成了42个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实现源头数据的实时采集,完成了教学、学工、管理服务等30多个业务流程标准化梳理,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建成一站式办事大厅和移动APP,实现在线办理、在线监控、在线评价一站式服务。

(4)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进行立体化画像,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监控,具有数据可视化、数据钻取、数据分析、数据预警和状态报告等功能,全面掌握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为诊断与改

进工作提供支撑。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大数据分析与质量监控平台功能需要完善细化。

(2)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3)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

1.继续深化平台功能开

发,细化数据分析,完善平台预警机制,加强对五个层面的支撑。

2.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信息化教学大赛,开展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培训,提高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3.完善学院层面和业务

层面的规章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实现信息化建设和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提升学院现代化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