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院报》刊发徐建平院长参加教育部
高职院校海外领导培训项目研修成果
近日,我院《内蒙古建院报》2011年第1、2期合刊中,刊登了我院徐建平院长赴美参加教育部高职院校海外领导培训项目的研修成果。(附全文及相关链接)
注重理念引领 加强顶层设计
徐建平院长谈参加教育部高职院校海外领导培训项目研修成果
编者按:
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由国家教育部为提高高职院校领导能力而专门设立,其宗旨是为了配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经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办学理念,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有国际视野职业的职业教育领导者队伍,促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2011年4月15日至5月6日,我院徐建平院长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赴美培训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近日,徐建平院长就美国培训的学习情况、收获与启示等研修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这些成果对于我院完成“十二五”期间的各项任务,深化国家示范建设,推进评估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现予编发,供学习研讨。
一、美国培训学习情况
本次赴美培训共有来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骨干高职院校的24位院校长。培训主要形式是听取美方专家关于美国职业教育系列报告、开展专题研讨、实地考察美国社区学院运行管理的各环节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内容涵盖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社区学院的历史及现状,对美国社区学院中院长的角色、董事会制度、劳工发展及与当地商业和联合培养的关系,社区学院院系的职业发展、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以及社区学院核心功能、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学生服务、校企合作模式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培训第一周全团24人在新奥尔良与常春藤技术学院、秀岚学院、德尔加多学院等承担分组培训任务的学院负责人见面、交流,听取介绍、讲座,实地参观。5天后,我们第一组的5位院校长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福克斯谷技术学院(Fox Valley Technical College)开始为期两周的学习培训。
徐建平院长向美方赠送纪念品
福克斯谷技术学院建于1912年,全院共有全职、兼职及客座教师1150多人,年培训人数达4.7万人。学院设有200多个授予副学士学位或技术文凭与证书的专业或项目,可为社区提供大学的学历教育、学徒式训练、各类继续教育课程及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的各类职业培训。两周内,我们深度了解、学习了学院的各管理环节和部门工作,列席参加了福克斯谷技术学院董事会,与学院领导层座谈,与学院基金会、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服务、绩效考核管理与质量评估、计划财务、教学开发与课程设计、网络管理、危机处理与对外宣传等部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观摩了学院课堂教学并与美方师生现场交流,旁听了美方学生会的会议并了解其运作,参观考察了学院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对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了学习和调研,此外还对阿普尔顿市社会福利救济等社会文化进行了考察。
学习培训期间,专题介绍了中国、内蒙古以及我院的管理体制、专业设置、教育培训模式、课程开发等。与福克斯谷技术学院院长苏珊·梅博士就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洽谈,并签署了院校双方合作备忘录。
徐建平院长代表学院与福克斯谷技术学院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培训团一行最后访问了曼哈顿社区学院,拜访了美国教育部职业和成人教育办公室、美国国家教育和文化事务局和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等重要机构。培训学习结束前,全团齐聚华盛顿,在密歇根阿尔皮纳社区学院进行了总结汇报,并获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和美国社区学院协会联合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学习培训近一个月,日程安排紧张有序,收获颇丰。
徐建平院长与美方教师座谈
二、收获与启示
(一)开放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动力。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的要求,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开放办学则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校企合作,更重要的是融入社会,在适应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推动高职院校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从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上看,社区学院建立了社会参与的机制,学院一级有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实施管理,专业一级有专业咨询委员会,强化了学院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有效保证了学院教学管理的有序规范运行。为保证社区学院专业的地方特色,学院聘请来自当地工厂、企业、公司、农场、市政机关和劳动部门相关人员为顾问。这些顾问不仅是当地的精英,也是本行业的专家、工程师、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熟悉当地及行业的情况,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背景,对有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招生人数等都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具体意见,反映社区的需要和利益。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扬弃原来那种视校企合作为顶岗实习、提供就业等比较单一的模式,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美国社区学院——办公场所
(二)推动高职院校发展,要更加注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问题在于“改什么”、“如何改”。从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来看,课程改革是核心。我们都知道,按照教育规律,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划分的。而实现社会需求则需要通过课程来体现。美国的社区学院在注重为地区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以人为本,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产品,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需求的学生需求。社区学院的学历教育侧重于大学转学,根据大学对学生升学的要求设置学习内容;职业教育则体现就业需求,按照企业的产品生产要求进行。在通用课程设计上,着重体现培养人的素质要求,保证学习者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专业基础课程体现专业学科发展要求,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技术课程体现职业要求,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专业设置方面,有的州认可的专业目录达140种之多,涉及文、理、工、农、经、管、法、医、家政、社会、文物、环境、交通、通讯、教育、食品、保健和维修等诸多方面。
美国社区学院——教室布置
(三)推动高职院校发展,要更加注重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美国的社区学院强调教职工队伍的专业化,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培养教职工的团队意识。教职工普遍敬业精神强,对从事职业具有挚爱和钻研精神。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构成,对专兼职教师均有不同的规划和培训。社区学院的教师主要来自中学教师、研究生院毕业生和商业、企业、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专职教师一般教授基础类的、相对稳定的、面广量大的课程,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性、职业性强的,以及需求数量不多的课程;兼职教师大约占学院教师总数的60%,他们所教课程的学分约占社区学院总学分的25%。在兼职教师管理方面,法律层面的保障也很重要。在我国,兼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相关保障措施不健全,直接影响到兼职教师的教学投入。而美国在1978年就通过了“联邦兼职聘用法”,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和保护兼职教师的工作时间和聘用方式。德克萨斯州规定,在本州工作的兼职教师如果教学时间超过12个学期,就可以与全职教师一样参与到“德克萨斯雇用群体待遇计划”,得到健康医疗保险、事故安全保险,子女可享受儿童保险。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国家在制定劳动法规时学习借鉴。
美国社区学院——实训场所
(四)推动高职院校发展,要更加注重培育多元文化精神。高职教育的发展既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从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看,文化传统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美国文化中,有一种强大的实用价值取向,它反对权威,反对固化。因此,在经济社会变化的环境中,当一向以提高人的心智、培养绅士为传统的学院不适应时代需要时,美国人敢于打破惯性思维,以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并存的方式开拓高等教育的新领域。美国文化的另一大特点是多元性和开放性,表现在社区学院建设上,它们的课程结构、学生成份、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学习方式等,都是多元而开放的,也因此充满了活力。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提出了“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加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正在成为国家共识。因此,推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培育多元文化精神,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支点。
三、研修成果的借鉴与运用
本次到美国参加培训学习,正值我院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之后,学院面临着继续深化示范建设成果,迎接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节点。因此,学习美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借鉴国外高等职业院校的先进办学经验,推动我院与美国社区的合作,对于提升我院的办学水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近年来,“顶层设计”这个最早用于工程技术行业的词逐渐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高职教育改革领域的一个热词。事实上,自1980年我国建立职业大学至今,经历了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再到2006年后国家相继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院校建设计划,加强内涵、强化特色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不容回避的问题。相对于扩大规模、提高数量阶段的发展选择,现在我们更加需要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学院使命、改革路径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美国社区学院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拜访的几所学院,办学理念清晰,学院使命明确,倡导有教无类,展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多样性。他们坚持“社区中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于他的一套桌椅”的服务理念,从“保证学生实现教育目标,保证本州公民、人力资源和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保证全州范围内的优质和高效,保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源库”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战略规划,每个学院都有特色,通过特色发展实现高水平办学。
美国社区学院学生实训场景
(二)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推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制。美国社区学院一个重要的职能是承担转学教育。它的基础是实施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从福克斯谷等几所学院的情况看,美国社区学院实施学分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开放性。学分制的实施是基于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的学生能力不同而设计的。学生可以多次、间断、在允许范围内选择课程,直至修满某个专业学士学位要求的学分并获得副学士学位,或修习某些课程并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开放办学,打破了时间、空间、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甚至出现了16—80岁学员同校学习的情况。
二是模块化。社区学院的学分制采用了模块结构的课程模式,学生选课是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和经济发展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自由任意选课,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学生没有严格的年级与班级划分。值得借鉴的是,美国的职业发展机构会公布一些职业生涯前景和薪酬预测,使得社区学院的课程模块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三是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选择余地大。福克斯谷技术学院有专业80多个,涉及护理类、警察与司法类、农业类、机电类、建筑类、印刷类、航空类等,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学习专业和课程。
我院目前实施的学分制还不够完善。我们要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做好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和专业能力课程学分设计。在专业能力课程学分中,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和岗位需求,合理确定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的比例和内容。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训,大幅度增加课程数量,保证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按照建筑施工、装饰、设计、管理、造价、设备和市政、路桥等工程周期,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网络教学资源系统,实施弹性学制。
(三)深化校企合作,组建建筑类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国家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要求,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我院将牵头成立内蒙古建筑类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开放办学。集团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方面的资源,按照“专业 产业”、“教学 研发”、“培养 就业”等链条式工作思路,成立由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教育厅、高中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及设计研发等单位共同参加的集团理事会,拟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项目研发委员会等机构,把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动态组合,优化资源配置。
赴美培训以来,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既从国家层面了解美国职业教育体制,也在典型案例上剖析了社区学院的管理决策机制。这次研修,在理念更新、制度建设、机制完善、文化塑造等方面都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推动我院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拓宽了思路,也坚定了信心。只要我们围绕内涵建设,认真学习借鉴,不断改革创新,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链接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科尔说:“美国高等教育有两次伟大的革新——19世纪的土地赠予运动与20世纪的社区学院运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说,“社区学院是美国的最佳特色”。由芝加哥大学校长W·R·哈珀于1896年首创的美国社区学院,大部分兴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经过110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目前已经遍及50个州,学校总数达到1195所,注册学生1170万人。社区学院运动的兴起,是美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美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作为美国工业经济三大支柱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聚集能力显著增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不断涌现。当时纽约和布鲁克林的人口超过230万,费城及芝加哥的人口也都超过100万。据统计,从1870年至1900年的三十年间,美国人口几乎增加l倍,而同时期美国高等学校的入学人数却增加了4.5倍,即由1870年的52,000多人增加到1900年的273,000多人。
在此情况下,承袭英国学院制、主要培养教师、律师的四年制学院已经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于是,社区学院的前身,美国的“初级学院”应运而生。当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威廉·雷尼·哈珀认为,芝加哥大学应该集中力量办好三、四年级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更多的学生应该在大学一、二年级就读,但他们不一定都升入三、四年级。他把这两类学院改名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这是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首次使用“初级学院”这一名称。1901年伊利诺伊州乔利埃特首创公立的初级学院;后来又有一些中等学校(中学、中等师范学校、技术学校、机械学校、商业学校等)通过增设中学后课程或高等教育课程升格为初级学院。此后,初级学院得到了大力发展,1915年已经有74所独立的初级学院,1945年发展到648所,极大地满足了美国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当然,这一时期的初级学院的主要职能是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服务的功能并不强。
初级学院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办学目标和职能,不断增加课程设置和系科设置,尤其是公立的初级学院,开办为社区服务的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教育机构。许多教育家和社会人士感到“初级学院”这一名称已不足以表达这一新型教育机构的真正含义。美国教育界为此曾酝酿多年,花费不少心血,有些地区曾用过“社区初级学院”这一名称,最后在40年代后期出现了“社区学院”这一崭新的名词。“社区学院”这一名词的出现,不仅是单纯的名称上的更换,而是意味着办学目标的多样性和服务的广泛性。
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社区学院蓬勃发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区学院既培养可以转入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熟练工人、初级技术人员和服务业急需的各种人才;同时,社区学院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为所在社区的文化和职业教育中心。加利福尼亚州1960年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它把高等院校分为三个层次: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系统,颁发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加州州立学院系统,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加州大学系统。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职业教育法案,增加了对职业教育的拨款,这一法案的颁布,对社区学院发展职业学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在60年代后期迅猛发展,主修职业技术学科的学生逐年增加。到1980年,获得职业学科副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己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总数的62.5%。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社区学院已经发展到1200多所。目前为1195所,在校生1170万。
二、办学特色
美国社区学院在高中教育与四年制本科教育中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办学使命:注重教育公平
美国社区学院的设立首先考虑社区居民就学的方便,设立在多数人在一小时车程即能达到的地区,为每个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为确保这一使命的实现,社区学院采取注册入学,转学教育是其的主要功能之一。社区学院与四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签订协议,互相承认部分学分,升学通道畅通。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就业还是转学。如果转读四年制大学,可直接申请大三的课程学习。社区学院的学费标准约为四年制本科学费的三分之一,同时还设立多种奖助学金。如第一代大学生政策,也就是如果家庭几代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可以优先入学,并减少学费。目前,美国大学新生中约有46%的学生来自社区学院。
2、学习服务:以学生为本位
美国社区学院致力于“提供工作技能和知识,增强就业能力,帮助终身学习”。学院的一切工作围绕学生展开,学院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工作就是学院的中心工作。为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需求,学院会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人设计发展路径。学院拥有职业规划指导和学业指导团队,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提供生涯指导、水平测试、经济资助等。有的学院设有“发展教育与学业成功中心”,分设学习资源中心、学习辅导中心、学生咨询中心、学生委员会、学生俱乐部、职业规划指导中心等。
3、师资队伍:完全聘任制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队伍由终身教授、终身副教授、讲师、培训师、助教等构成。类别上分专职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一般占60%。一名教师如果想成为学院的终身教师,需要个人提出申请,并在工作中经历长达6年的审核期,接受各种测评,在教师学术会议上通过评审后方可聘任;未通过考核和测评的申请教师则另谋高就。教师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方面,专职教师一般需要具备博士或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和其他基础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学士学位的一般需要2年以上工作经历,副学士学位的一般需要6年以上工作经历,无学位但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也可以申请。
4、校企合作:方式灵活多样
美国社区学院通常采用与社区内企业合作办专业、与企业进行协助教育。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教育,与学院共同研讨培养方案、课程计划、教材编写并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和实习场所。教师经常到企业熟悉生产一线情况,承担应用性课题,取得成果能够应用于生产实际。学院从社区企业和政府部门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形成企业家讲企业管理、律师讲法律、会计师讲财务与管理等态势,他们的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能够与学生分享实际经验和行业最新信息,还带来大量就业信息。
5、教学质量监督:实施评估认证
美国社区学院的质量评估认证是对学院教学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美国全国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或几个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CHEA,非政府组织)认可的评审机构。有的评审区规定每十年一次认证,评审专家从大学校长、教育专家中选择,运行经费来自会员单位的会费。评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根据评审机构的标准进行内部自评,形成评审报告,提前4个月交给评审机构,由评审机构分派到临时选定的评审专家进行审阅。第二阶段,专家进校收集各种信息和资料,深入课堂和实训场所,召开座谈会,开展校内评审,一般4—7天。第三阶段,评审机构根据前两段的评审工作取得的资料和专家意见,做出认证、有条件认证或不予认证的决定。政府一般不参与认证工作,但在决定政策与专项拨款时要使用评估认证的结果。